临海街边小店,如何成“顶流”
说起临海,有不少外地游客是通过“江南长城”“新荣记老家”这些标签了解的,所以,冲着吃一顿新荣记、爬一回长城、逛一趟紫阳街而来临海的游客不在少数。
然而,最近临海“画风”突变。大学生特种兵、菜场旅行家、糯叽叽星人等“细分领域”的游客一举将乌饭麻糍、梅花糕、蛋清羊尾等传统小吃推上网红美食必打卡榜单,王辉排档、建军奶油排骨、白塔炊饭等街边小店在本地人的“助攻”下被一一挖掘,一跃成为“顶流”,动辄就要排上一两小时的队。
小店,既可以看到人们日常生活的“烟火气”,也能窥见消费市场的“生命力”。小店的爆火,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?
“‘五一’这几天,从早上7点到下午4点,一直有人排队。每天光年糕就要捣上八九次,大概有500斤,一天要包1000多个,亲朋好友都喊过来帮忙了。”在洪池路开了6年嵌糕店的杜思佳开始“复盘”自己到底是怎么“出圈”的:“年糕是自己捣的,配料也比较多,有十多种,这么多年也从未涨过价,所以平时生意就不错。”
“但是,排那么长队,我还是第一次见。”杜思佳直言。没见过这阵仗的,还有紫阳街胡记蛋清羊尾的老板姚建军,平时生意就不错,一天能卖两三百份,节假日销量至少要翻四五倍,一整天“杵”在锅前快速翻动着,用他的话来说:“手都要翻冒烟了。”
到底有多火,看人流量最直观。单单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,去年国庆期间共接待游客58.05万人次,到今年春节的71.26万人次,再到“五一”期间的70.14万人次,热度一路飙升。
甚至九九海苔饼的店主在节后立马贴出闭店告示:“老板太累了,休息2天。”
这份热度还在临海全城蔓延,从核心景点到小街小巷、周边村镇,从新荣记餐饮到街边排档、传统小吃,只要“酒香”,巷子再深也不怕,都能被游客“翻”出来。
再加上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的传播加持,一批特色小店凭实力“杀出重围”,被更多人知晓。
5月初,白塔桥火烧饼的回归,对于临海人来说是件大事,不少“老临海”一拥而上排起长队。
还是老做法,一斤面粉,不多不少做22个饼,一炉烤制78个;还是老花样,葱花咸肉和红糖豆沙咸甜两种口味;还是老味道,咬一口面皮酥脆,馅料喷香。
其实,火烧饼的制作技艺已经传了四代,一度陷入“传承难”的困局,消失了近两年。每每有人问起,每每得到无奈的回答“没有了,不做了”。
和火烧饼一样,临海有不少“老字号”面临着被时间遗忘的危机。于是,今年2月,当地开启了一场“老字号”的复兴探索。
临海文旅部门出台了《台州府城老字号评定办法》,向全城“老字号”发出征集令,鼓励餐饮、小吃、医药、酿造、服务等行业的“老字号”参与评定,成功入选的,除了能获得证书牌匾和奖金,还将会得到品牌宣传、传承保护、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全力支持。目前,首批10家店铺已完成评定授牌。
从一个饼,看到了临海对历史的保护以及对情怀的珍重,也是从一个饼,看到了一间小店得以存续发展的底气和可能。
如今,看似平平无奇的白水洋豆腐在紫阳街核心地段有了一间专门店,推出的小盒密封装豆腐还被南来北往的游客带往全国各地;吴美仙多肉馄饨店近日也在赤城路开了新店,将把这家拥有40多年历史、记载两代人记忆的小店故事传播到更远……
去年,临海举办了一场“中华民厨大赛”,主打的就是“发现民间好味道,挖掘民间好食材”,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民厨汇聚古城,还对外展现了胡桂仙等一批当地民厨的风采。
今年年初,临海火热开展“寻找府城老味道”融媒体报道行动,聚焦人气小店,挖掘店铺背后的动人故事。4月初,又启动了“府城名小吃”评选活动,挖掘地域风味,将推选一批特色名店,打造“临海小吃地图”。
一系列“操作”,既是为“中国美食地标之都”这一名号“打call”,也是为当地的口碑小店正名。
同时,临海还积极开展宋韵集市、樱花下市集、灵湖创意集市等活动,不仅为小有名气的店铺提供了面向更多受众的展示平台,也为小店创业者创造了崭露头角的机会。
还有热情的临海本地市民,也自发参与到“小店正名行动”,与各路游客“里应外合”,晒出“压箱底”级别的“宝藏小店”。前有学生群体一举捧红了龅牙阿姨鸡蛋饼、洪池排骨王等充满青春记忆的“校门口美味”,后有念旧之人列出了十字街碱水面、馒头公子等一吃就是几十年的“时光之味”。
在多方合力下,不少店铺以临海为起点,开启了“拓圈”之路。扎根临海10年的台湾风味美食店“潭子茶屋”今年2月开始做起了招商加盟,目前已在台州内新增了3家门店;临海本土咖啡品牌18R,创立8年来,目前已经开了6家门店,还与新荣记合作,打造咖啡豆工厂……
欢迎关注“临海发布” 在这里了解 党委政府权威声音,民生政策权威解读 热点难点权威消息,公共信息权威发布 ▼
记 者:卢靖愉
编 辑:汪璐霞
监 制:牟 再
总监制:陈基臣
来 源:望潮客户端
温馨提示: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,没有经常点“在看”的,会慢慢收不到推送。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,请将“临海发布”加为星标,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“赞”“在看”。